当中国年轻的时候 ——1937青年在延安

来源:法商时代发布时间:2022-01-11浏览次数:23编辑者:法商时代

翁瑞阳(审计21401)

       84年前,一群心怀雄心壮志的青年踏足这片贫瘠的土地。

此之前,他们就已经是这个国家的一时英杰,只要稍微低头就能得到富渥的生活。

黑格尔曾说,中国历史在无限循环之中。

他们想要打破这无止境的压迫与剥削,解放他们那深爱的土地与人民。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也是中国历史中最充满朝气,最年轻的时候。一平均年龄刚过18的军队,一群背负着国家未来命运的青年,要去拯救他们的国家与民族,要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事实上,如果要谈延安的青年故事,完全可以谈上三天三夜,对完整故事感兴趣的人可以参见埃加·斯诺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这段青年中国的故事也因他而起

1936年,一位名叫斯诺的记者穿越了纸醉金迷却又饿殍遍地的国统区进入到了当时外人看来迷雾重重的红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提的延安根据地,他用深刻而又细腻的手法记录了那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在许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延安好像就是群据险占山的农民。但事实上,这里建立了全中国第一个妇女联合会和女子大学,建立了鲁迅艺术爱游戏ayx。这里甚至建立了日本工农大学,用以收编教育日本战俘,他们大部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当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航母照片竟然挂在红军的学习室里。事实上,红军虽然缺衣少食,基础文化不高,却努力学习,心怀天下,常常研究分析世界局势,通过外面同志带进来的报刊和杂志,研究前沿的科技和政治形势。
       美军观察组点评,“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有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这在国统区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并预言中国共产党将取得全中国政权。
       除了拿枪杆子战斗的还有拿笔杆子的青年战。因不满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政策,洗星海奋、丁玲、艾青、茅盾、萧军等著名的文化人,也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这样的爱国军人,对国民党消极抗战不满,纷纷奔赴延安。
       在这里,不论是首长或将领,学生或士兵,都是一身灰色军装。些拥有远见的青年们将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延安融为一体,同工农兵道感受无产阶级的脉搏。他们为工农兵创作文艺作品,让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创作内容的主体,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物质贫穷不能阻挡精神富有。
       这就是共同理想的魅力,能让无数青年洗去身上的铜臭浊尘,焕发出了冉冉生机。也让他们敢为此付出生命。在《华北战记》中记载,当作者的小队抓到一个八路准备带回去处决时,这位战士镇定地说:“这场战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看不到祖国的胜利就要死了,真遺憾啊。”随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赴义。

让后人享受我们前人披荆斩棘后的幸福吧!”在这百年屈辱的血色征途中,不知道有多少无名英雄因此牺牲。而正是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年轻的中国,照亮了无数青年的前进的方向,为中国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一中国史上的光辉历程,更要奋发图强,传承先辈的意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紧跟党的步伐,永远跟党走,续写这段伟大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