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廖琴)2020年很特别,新型肺炎曾一度爆发式传播引发全社会的恐慌与担忧,每天都牵动着我们的心。目前疫情好转,我们依然“宅家”,“停学不停课”。那么问题来了,长期的居家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导致不开心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变得更快乐,是帮助其体验幸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
疫情的持续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总体处于慢性应激的状态中,情绪可能比以往起伏更大、体验更复杂。那么,今天就来谈谈大学生如何在宅家的条件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快乐。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面对疫情,我们可能遇到了哪些不开心呢?应该如何与这些情绪相处?
1、恐慌和焦虑
信息化在帮助我们及时多视角了解疫情的同时,也会使我们更容易焦虑、恐慌、担心。中国社会科爱游戏ayx研究于发布的在面对疫情时的社会心态中提到:在一份问卷调查中,约79%的民众对疫情表示强烈的担忧,其次是强烈的恐惧,占比接近50%。我们可以关注权威科学信息,从官方渠道准确了解疫情,既要重视也要保持平和冷静心态;对于谣言保持理性克制,相信党和政府。在危机中调整好心态,进行积极的自我保护,减少过度恐慌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可以和亲近的人讲述自己的担忧,合理宣泄,直面恐慌;也可以寻求可靠的远程心理援助,让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体验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2、委屈与不满
居家,就意味着和父母、亲人的长时间相处,而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阶段,面对与家长相处过程中的“唠叨”、“过度干涉”、“过度指责”、“抱怨”等等问题,可能会产生委屈、不被理解、甚至是愤怒和逆反的状态。换位思考,当因与家人相处出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时,首先,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对方的行为动机和情绪状态,从而唤起自己的同理心,实现理解和包容。其次,积极的心理暗示,把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当成是难得的陪伴家人的机会,珍惜彼此陪伴的美好时光。
3、疲惫消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在关注疫情相关消息的同时,我们正经历着新的上课模式,多种应用软件,多个签到平台,开始莫名感到厌烦,自己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在默默期待快点开学。其实这些表现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在情绪耗竭时提醒我们,该休息了。合理安排作息,劳逸结合,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切忌熬夜。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适量运动、听音乐、下棋、看电视等活动放松身心,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以增进亲子感情。同时,根据老师的课程安排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避免打乱战,避免被动学习。当感觉到累了,就适当休息,接纳自己的疲劳。大脑每天需要一定量的糖,当血糖下降时,脑的耗氧量下降,会感到疲倦,不能集中精力。所以,建议按时吃早餐,新鲜水果和蔬菜、谷类、豆类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应注意饮食多样化。每天适量摄入甜食,甜食会导致多巴胺大量分泌,从而产生快乐情绪。
4、无聊与焦躁
经过较长时间的“隔离”,待在家里,与有限的接触对象长时间在固定的空间相处,没有同学的陪伴,没有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部分同学开始产生“无聊”、“无所事事”、“憋得慌”的状态。慢慢学会享受独处的快乐,同时也要制定计划,为居家学习生活制定一个目标,做一些有趣有益的事。学会自我调节:寻找一些自我放松方法如正念放松、呼吸放松、阅读、听音乐等方式对自我的生理、情绪、行为、认知等进行调节,让自己慢慢变得充实。充分利用居家时间看一本好书、做平时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培养兴趣爱好。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并逐步加以落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家里的老人、长辈操作信息化产品,体验信息化生活,在文化反哺的过程中体验更多的成就感。
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所以当我们出现不开心、不快乐等负性情绪时,是自身的某种高级别的需求未得到及时满足的表现,也是个体对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现,接纳这些不完美并想办法更接近自己的需求,你就会慢慢变得更快乐。
温馨提示: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做好个人防护,少出门,出门必戴口罩、纸巾,避免集聚。
作者:廖琴,金融系心理专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三级人力资源师。